您好,欢迎来到 清泉书院! 去首页
查看全部
    0 已选0
    0

    我的积分

    0

    优惠券

    已领取的优惠券

    独家考证:今年是黄帝纪元10780年 (二)

      三、溯源

      (一)溯源突破口

      溯源黄帝纪元,一直没有找到一个突破口,因为古史中各种版本记载太多了,让人眼花缭乱,难以甄别。

      一个偶然的机会,让我找到了突破口,那就是干支历本身。

      在历法中有个概念是四甲子,即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,是历法的原点,既然每个甲子都是六十静止,理论上每过六十年就会出现四甲子,但为什么没有出现呢?而且似乎就没有出现过四甲子。

      一位朋友来问我,为什么没有四甲子,我当时也没多思考,仅仅简单的回答因为后世历代调整了月建,导致年干支月干支都有变化,简单的说就是甲子年不会遇到甲子月,所以没有四甲子了。

      历史上有四甲子吗?

      (二) 四甲子之历元起点

      《古今律历考》:「上古天正甲子朔夜半冬至,日月如合璧,五星如连珠,皆始于子,为厯元,乃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,正初刻无余分也。」干支历的起点,就是四甲子,且与天文配合,日月合璧,五星连珠。

      由于太阳和太阴(月)的周期是不同的,古人测得一年为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,一月为二十九日半左右,一年无法被月均等平分,则需要设置闰。

      「乃命羲、和,敬顺昊天,数法日月星辰,敬授民时。分命羲仲,居郁夷,曰旸谷。敬道日出,便程东作。日中,星鸟,以殷中春。其民析,鸟兽字微。申命羲叔,居南交。便程南为,敬致。日永,星火,以正中夏。其民因,鸟兽希革。申命和仲,居西土,曰昧谷。敬道日入,便程西成。夜中,星虚,以正中秋。其民夷易,鸟兽毛毨。申命和叔;居北方,曰幽都。便在伏物。日短,星昴,以正中冬。其民燠,鸟兽氄毛。岁三百六十六日,以闰月正四时。信饬百官,众功皆兴」。

      置闰并不是简单的计算日月周期的最小公倍数,那样的话就不符合天象了。比如望月必须是十五,新月必须是初一。既要符合太阳,又要符合月亮,阴阳合历诞生,于是产生了一套比较复杂的置闰方式。

      十九年设置七个闰月,则十九年为年以上最小的一个单位,称之为章。以十九年为章,章有七闰,四章为蔀,二十蔀为纪,六十蔀为元。一元则为4560年。

      (三)一元时间

      为什么置闰的进制这么复杂呢,因为每一个进制要满足的条件不一样。历法历元,是当时的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,而这一天是冬至,上古以一年冬至为岁首,以一日夜半为子时为日首。冬月为子月,十九年,冬月初一与冬至重叠,十九年称之为一章。四章亦即七十六年,不仅冬月初一与冬至重叠,当日必须是子日,七十六年为一蔀。二十蔀亦即一千五百二十年,不仅冬月初一与子月初一、冬至重叠,当日还必须是甲子日,二十蔀为一纪。三纪为一元亦即四千五百六十年,不仅冬月初一与子月初一、冬至、甲子日重叠,还必须夜半子时为甲子时,一元四千五百六十年。这也是「纪元」一词的来源。

      元之上还有计时单位,在《周髀算经》中称之为「极」。「阴阳之数,日月之法,十九岁为一章。四章为一蔀,七十六岁。二十蔀为一遂,遂千五百二十岁。三遂为一首,首四千五百六十岁。七首为一极,极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。」。《周髀算经》遂即纪,首即元。七首为一极,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年。


    230526独家考证今年是黄帝纪元10780年.cdr_0002.JPG


      当然以上这些条件都是以365.25作为历法回归年计算的,也就是4560年是1665540日。

      换言之,除了首个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在冬至冬月初一外,第二个遇到的最短时间是4560年后。当然这是年月干支都没有改过的情况下。

      我们知道,黄帝历建子(以子月一日为岁首),夏历建寅(以寅月一日为岁首),商历建丑(以丑月一日为岁首),周历建子(以子月一日为岁首),颛顼历建亥(以亥月一日为岁首),汉太初历后又恢复到建寅(以寅月一日为岁首)。

      所以年干支、月干支都被调整过。这就是后世遇不到四甲子的原因。

      汉朝之后至今,建寅,年干支是立春换,比如今年年干支是立春开始的,如果用黄帝历月建,则需后退到去年冬至已经是癸卯年了。

      由于《黄帝历》是调历,以365.25作为计算实际上并不符合回归年,现代测得回归年为365.242193,历法家以365.2422作为计算。那么4560年是1665504日有余。

      由于古时候节气用平气法,清朝后用定气法,故二十四节气所在时间是有区别的。但不管平气法还是定气法,冬至是重叠的。

      假设从黄帝历元年运行4560年整后,其第4561年第一日甲子日将会比后来调整后的历法冬至日多出36日。因为1665540-1665504=36。换言之黄帝历运行4560年后的第二个四甲子其实在冬至起第36日。黄帝历运行9120年后的第三个四甲子在冬至起第72日。

      在汉朝改建寅以来的历史中,能符合四甲子的必须在甲子年的前一年癸亥年冬至起第36日或第72日,按照古黄帝历已经是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。

      (四)推上元证明日干支未曾变过

      当然有人会问,因为建寅,年干支和月干支都会有所变动,那日干支变动过吗?

      从有记载的《太初历》以来,历代颁布的历法都有个共同特点,就是需要计算上元。

      所谓计算上元,就是一部新的历法去倒推计算符合本历法的历元,亦即十一月初一是甲子日夜半子时进入冬至,计算更精准的需要七星连珠。这种算法下,不同的历法的上元有所不同,换言之,上元是个虚拟的历法开端,并不是真实存在。绝大多数历法的上元,仅凭日名、岁名、回归年与朔望月等四项先决条件即将其唯一确定,其他许多基本天文周期(如交点月近点月与五星会合周期等)多不具备参与其上元推算的资格。

      所以不同的历法它的上元积年不同,计算越精细的,上元积年需要越久,才可能符合条件。

      根据《开元占经》记载,《黄帝历》上元辛卯,至今(开元二年甲寅)二百七十六万八百六十三算外。元法四千五百六十,纪法一千五百二十。此处并不是说《黄帝历》已经使用了二百七十六万八百六十三年了,而是说《黄帝历》起点四甲子往前推其上元元年是辛卯,当年冬至合朔夜半子时零点开始。换言之,《黄帝历》起点四甲子冬至并不是零点开始的,否则也不需要计算上元了。

      《颛顼历》上元乙卯,至今(开元二年甲寅)二百七十六万一千一十九算外。章岁十九,章闰七。

      《夏历》上元乙丑,至今(开元二年甲寅)二百七十六万五百八十九算外。章岁十九,章闰七。

      《殷历》上元甲寅,至今(开元二年甲寅)二百七十六万一千八十算外。章岁十九,章闰七。

      《周历》上元丁巳,至今(开元二年甲寅)二百七十六万一千一百三十算外。章岁十九,章闰七。

      《鲁历》上元庚子,至今(开元二年甲寅)二百七十六万一千三百三十四算外。章岁十九,章闰七。

      刘歆《三统历》上元庚戌,至今(开元二年甲寅)一十四万三千九百三十四算外。章岁十九,章闰七。

      刘洪《乾象历》上元己丑,至今(开元二年甲寅)七千八百八十五算外。

      韩诩《黄初历》上元壬午,至今(开元二年甲寅)三万二千七十二算外。章岁一十九,章闰七。

      杨伟《景初历》上元壬辰,至今(开元二年甲寅)四千五百二十三算上。

      何承天《元嘉历》上元庚辰,至今(开元二年甲寅)五千九百七十四算外。

      祖冲之《大明历》上元甲子,至今(开元二年甲寅)五万二千一百九十算外。

      此处不一一列举,到了《麟德历》《淳祐历》更是把上元推到了上亿年。

      为什么要推上元呢?直接把某年冬至规定为元即可啊,不是没人这个干,司马迁的《历术甲子篇》就想把当年冬至直接规定为合朔甲子日,但黄帝干支历延续到当年冬至并  非甲子日,倘若直接改变规定为甲子日,则干支纪日就变了。也幸好司马迁的方案汉武帝并没有采纳,否则今日再推黄帝历就没有任何资料了。

      历代历法为什么要推上元呢?核心就是延续下来的日干支绝对不能变,以固有的日干支去倒推新历法的上元,这也是后世历法对黄帝历的一种致敬吧。换言之,黄帝历日干支,延续至今,未曾改变过,也未乱序。所以按现行建寅甲子年的前一年癸亥年冬至起第36日或第72日就是古黄帝历四甲子。

      (五)可能的四甲子

      根据前面得知,某癸亥年冬至起第36日或72日便才可能是古黄帝历的新四甲子。按照这种规则去寻找,汉朝建寅以来,仅有两个符合参考。东晋哀帝司马丕兴宁元年(夷历363)癸亥冬至第72日,兴宁二年正月十四甲子日。南宋理宗赵昀景定四年(夷历1263)癸亥冬至第36日,景定四年腊月十八甲子日。

      换言之,黄帝历四甲子只可能至夷历363年9120年整,或至夷历1263年4560年 整。若至夷历363年9120年整,则黄帝元年为夷历前8757年冬至甲子。若至夷历1263年4560年 整,则黄帝元年为夷历前3297年冬至甲子。

      哪一个才是呢?

      (六)二元时间

      《汉书》:「寿王及待诏李信治黄帝《调历》,课皆疏阔,又言黄帝至元凤三年六千余岁。丞相属宝、长安单安国、安陵杯育治《终始》,言黄帝以来三千六百二十九岁,不与寿王合。寿王又移《帝王录》,舜、禹年岁不合人年。」说明在汉代时,关于黄帝距离汉代年限就有上限和下限之别,又因前文说过黄帝是一个朝代,故此上限下限更符合黄帝朝开端和结束。又因前文说过黄帝历从四甲子开始,重新回到四甲子且冬至元日重叠需要4560年,故三千余年六千余年皆不符合。

      按照《汉书》黄帝朝的下限,元凤三年是前78年,3629+78+1263=4970,超过了一元时间4560年,这还仅仅是下限,故黄帝历的起点不可能是夷元前3297年,一元的时间似乎也不够。

      又「黄帝得宝鼎宛朐,问于鬼臾区。区对曰:‘帝得宝鼎神策,是岁己酉朔旦冬至,得天之纪,终而复始。」黄帝得宝鼎,该年的冬至日同时也是朔日,其日干支为己酉,把时间放在前5000年和后5000年之间的区域来看,前4375年才符合。这也更一卜证明,黄帝元年到景定四年仅一元(4560年)是不够的。换言之南宋理宗赵昀景定四年(夷历1263)癸亥冬至第36日这个可以抛弃。

      那么黄帝历的开端唯一的可能只是是至东晋哀帝司马丕兴宁元年(夷历363)癸亥历经二元9120年整,那么黄帝元年为前8757年,距今10780年。


      四、旁证

      如果黄帝距今10780年,除了以上推论,那么有什么旁证可以证明吗?

      (一)纬书中的五帝朝代纪数

      在所有文献中,关于尧帝、舜帝,差不多都是一百年、五十年左右,差距不是很大。

      《春秋命历序》认为:炎帝传八世,五百二十岁;黄帝传十世,一千五百二十年;少昊传八世,五百岁;颛顼传二十世,三百五十岁;帝喾传十世,四百岁;尧治九十八年;重华(舜)治五十三年

      《帝王世纪》:「始尧在位五十年登舜。二十年始老,使摄政。二十八年而崩。即位九十八年,寿一百一十八岁。

      《易纬稽览图》:「尧一百年,舜五十年。

      差别较大的是炎帝、黄帝、少昊、颛顼、帝喾几个朝代,本文考证黄帝纪元,就先排除炎帝朝,单看黄帝、少昊、颛顼、帝喾几个朝代。

      《易纬稽览图》:「神农五百四十年,黄帝一千五百二十年,少昊四百年,颛顼五百年,帝喾三百五十年」。

      又《命历序》:「黄帝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年【或云十八代】」。

      根据不同版本的记载,黄帝、少昊、颛顼、帝喾四朝所有的文献记载年数如下:

      黄帝:2520年、1520年、1250年、1072年、2000年、1000年。

      少昊:400年、490年、500年、1000年。

      颛顼:350年、500年、520年、548年。

      帝喾:300年、350年、400年、1100年。

      通过排列组合可以得知,这四朝年限最多总数是5168年,年限最少是2050年。外加帝挚、帝尧、帝舜年限,夏朝之前黄帝之后则有二千余年到五千余年不等。

      倘使黄帝元年为前8757年,距今10780年。又知道夏朝距今四千余年(按断代工程夏朝始于前2070年,按《皇极经世书》夏始于前2268年),则需黄帝至禹6489年左右,完全符合黄帝至帝喾四朝年限区间。

      (二)韩非子关于虞夏时间记载

      关于夏朝前的虞朝,是否存在,或者时间多长,在《史记》版本或汉代纬书版本中,虞朝只有舜帝一位,时间五十年左右。

      但在《韩非子》中隐藏了一段记录,也许可以推翻这个认识。

      《韩非子•显学》:「世之显学,儒、墨也。儒之所至,孔丘也。墨之所至,墨翟也。自孔子之死也,有子张之儒,有子思之儒,有颜氏之儒,有孟氏之儒,有漆雕氏之儒,有仲良氏之儒,有孙氏之儒,有乐正氏之儒。自墨子之死也,有相里氏之墨,有相夫氏之墨,有邓陵氏之墨。故孔、墨之后,儒分为八,墨离为三,取舍相反、不同,而皆自谓真孔、墨,孔、墨不可复生,将谁使定世之学乎?孔子、墨子俱道尧、舜,而取舍不同,皆自谓真尧、舜,尧、舜不复生,将谁使定儒、墨之诚乎?殷、周七百馀岁,虞、夏二千馀岁,而不能定儒、墨之真,今乃欲审尧、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,意者其不可必乎!」

      韩非子是战国时人,得来的史料是项羽烧咸阳宫之前的,至少比汉代的靠谱。其中提到殷、周七百馀岁,虞、夏二千馀岁是什么意思呢?

      假如是指殷周至韩非子的时代和虞夏至韩非子的时代,为什么不写殷、周以来七百馀岁,虞、夏以来二千馀岁。况且殷周以来的时间是被包括在虞夏以来的时间之内的,并且殷商开始至韩非子时代也不止七百多年。如果是指殷、周之交至韩非子,那是符合七百多年的,如果是殷、周之交至韩非子,那直接只有周朝,没有殷商什么事。所以从行文逻辑分析,并不是殷商至韩非子时代和虞夏至韩非子时代,就是指的殷、周加起来七百多年,虞、夏加起来二千多年。

      但是又矛盾了,因为周朝就八百年,缘何殷周加起来七百多年呢?其实看行文语境,韩非子说的是周王室天威还在的时候,也就是西周,东周开始是春秋战国周天子名存实亡了,西周三百来年,所以殷周七百馀年是符合历史的。

      况且还有后句,欲审尧、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,证明尧帝到韩非子时代三千多年,也就佐证了虞朝其实存在,且超过1500多年。据古史记载与虞朝相关的帝王就有十五位之多,也可侧面得到验证。

      故从黄帝到大禹,是符合六千余年的。

      (三)新仙女木事件

      新仙女木事件也是证明黄帝距今10780年符合历史的一个旁证。

      1.29万年前,发生新仙女木事件,全球气候迅速短期降温,南北两极形成冰川区,海平面下降200米左右,两极和阿尔卑斯、青藏高原等地的冰盖扩张,许多本来迁移到高纬度地区的动植物大批死亡。这一次降温是很突然的,在短短十年内,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、8℃。这次降温持续了上千年。


    230526独家考证今年是黄帝纪元10780年.cdr_0003.JPG


      直到前8200年也有一次降温事件,在温暖的冰后期气候背景下,气温忽然下降。它发生在西元前8490年-西元前8200年之间,是新仙女木事件的延续,东海等地皆是陆地,到日本岛骑马可到。

      而琉球群岛也比今多,琉球与大陆之间有个大陆架海沟,古书称大壑。

      海平面急速下降,东部出现大量适合生存的土地,于是帝俊、大皞、黄帝、炎帝等家族和后裔都要疯狂向东扩张领地。在山海经中记载在东部占领了二十几山,建立十八个方国。

      (四)山海经关于颛顼记载

      《大荒东经》:「东海之外大壑,少昊之国。少昊孺帝颛顼于此,弃其琴瑟。有甘山者,甘水出焉,生甘渊。

      根据海平面下降后地形推断,所谓少昊之国即今琉球诸岛,大壑即亚洲大陆架与琉球中的海沟。


    230526独家考证今年是黄帝纪元10780年.cdr_0004.JPG


      少昊孺帝颛顼,在东海大壑弃琴瑟,说明少昊王朝末年,在少昊的方国少昊之国(今琉球群岛),颛顼本是辅佐少昊王朝的,他担任了少昊方国的君主,由于与少昊王朝决裂,把少昊王朝给颛顼象征意义的琴瑟扔在了大壑,回到大陆争夺天子位,并取代少昊王朝建立了颛顼王朝。

      而发生这件事就在新仙女木事件要彻底结束时,海平面急速上升,迫不得已要退回到大陆。也就是大概8000余年前左右。

      所以黄帝到少昊结束大概是三千年左右,而又距今8000余年,黄帝元年只能是一万一千多年前。

      否则《山海经》中记录的大壑、少昊之国就对不上时间了。

      结合以上种种,得出结论,黄帝元年为前8757年,距今10780年是符合古籍记载以及山海经、新仙女木事件发生的事实。

      (五)历代冬至验证

      按照古四分历365.25计算,4560年会比真实的回归年多出36日,平均126年多1日,1520年多12日。换言之,如果晋哀帝司马丕兴宁元年(夷历363)癸亥历经二元9120年整,那么从夷历363年开始,没隔126年,冬至平均会少1日,到363+1520=1883年冬至后当比72日多12日即84日多或85日。由于平气法定气法的差别,一二日左右的偏差是正常的,但总体4560年不能偏差,必须是36日。

      363年冬至第72日,甲子日。(癸亥年)

      489年冬至第74日,甲子日。

      615年冬至第73日,甲子日。

      741年冬至第72日,甲子日。(非癸亥年,故此72日不取)

      867年冬至第71日,甲子日。

      993年冬至第71日,甲子日。

      1119年冬至第70日,甲子日。

      1245年冬至第70日,甲子日。

      1371年冬至第69日,甲子日。

      1497年冬至第69日,甲子日。

      1623年冬至第68日,甲子日。(癸亥年)

      1749年冬至第68日,甲子日。

      1875年冬至第67日,甲子日。

      1883年冬至第85日,甲子日。

      根据以上信息,是符合每隔126年少1日,每隔1520年进12日的。

      另外,363年冬至第72日,甲子日。也可以看出是冬至第12日,那符合1520年的元年吗?显然是不符合的,363年之前1520年是夷历前1157年,在商周之交,所以直接舍弃,不可能是黄帝元年。

      黄帝历为调历,大约每隔126年调整冬至1日,故自元年以来已调85次。


      五、结语

      本文推论属独家考证,个人意见,欢迎读者前来赐教,至于黄帝王朝至夏之前的历代年限以及帝王列表,以后有机会再分享。

      根据北宋邵雍《皇极经世书》,元会运世时间观,10800是一会,那么黄帝元年至夷历2043年冬至前一日恰好一会,2044年甲子年新的一会开始,中国大运之极也,届时中国已是世界之巅,冥冥之中黄帝元年符合了一会大运,也许是轩辕黄帝的馀威,一直在庇护着华夏吧。


    230526独家考证今年是黄帝纪元10780年.cdr_0005.JPG


      本文论证结果:今年(共和国七十四年)系黄帝纪元一万零七百八十年。

      黄帝纪元10780年建寅癸卯年丁巳月癸未日,四月初七。古干支癸卯、甲寅、癸未。


    原载网址:https://www.hxwmzsf.com/s/4bej2kz1.html